新闻动态
回顾历史,记录我们的成长
驾考难,其实难在你自己

为何总有人说驾考难?其实难就难在你是否适合开车上。

一、知识与技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存在知识和技能。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如开车知识:科目一。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如开车技能:科目二、三。人并不是全能的。一般都是侧重于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假定侧重于知识,称为知识型人员或人才。假定侧重于技能,称为技能型人员或人才。就考驾照而言,驾驶技能是一项技能,如果侧重于技能型的人,学习过程当然变得很容易了。但侧重于知识型的人来讲学习过程就变得不容易了。而知识型的人往往在学车前都在知识型的道路上具有成型或成功思维定势。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知识型方面的优势或突出,使得他们在学车方面在某些场合或平台上(如喜欢在网上发表言论)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另一方面,他们(知识型)通过学车技能与学习知识的对比,发现学习技能比学习知识更难。他们以自己学习知识的经验,主观评判驾考难是驾考本身的客观原因。以致于会动摇自己在知识型方面的自信。两个方面,使得目前在一些平台或场合中,认为驾考“难”的呼声比较大。既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发泄(反复扪心自问:我为何不如他?)

二、驾驶适应性

知识型人的特征在学车中,一般善于说辞、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如教师、政治人物等动脑多的人。前几天有一新闻,一女子驾考紧张致心脏骤停。其实,比该案例严重的还很多。记得许多在某些场合具有很高权威的人,却“跌”在了学车上。说明,学车驾车,虽然公众看似一个小小的技能,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驾驭的了。在交通安全专业术语上称为驾驶适应性。相反,从事体育的、艺术的、动手能力多或强的职业,在学车方面具有先天的天赋。我国自建国至今,有“人定胜天”的思维和传统,记得在2016年有一个40多岁的女性考生考了12年而放弃的例子,最后驾校校长请客送行。近日有一篇文章《中国的驾照到底有多难考?看到这名男子在科目三现场痛哭就知道了》,该文作者直接以偏概全地将考车男子的遭遇归罪于我国的驾考。这样的例子,几乎在网上一边倒的提出来。因此,不适合开车的人,一定理性放弃。记得我国在1990年代刚刚实行机动车驾驶人适应新国际检测的时候,检测项目达到24项,是从日本引进而来的。国外比较认可,适合不适合驾驶,测试一下就会遵从。但到了我国,截止到目前就驾驶适应性来讲,也就只剩下几项了。其实反应了一个问题,也是上述说的那种“人定胜天”的思维。逐渐将驾驶适应性回归到理性需要一个过程。

三、复杂反应与简单反应

学车,对于适合的人是一项比较简单的技能。从社会各项职业中,可以不难归纳出。但对于不适合的人来讲,可能就不那么容易,甚至会很危险。举个例子,汽车在直行时,学员只要手握转向盘,看好前方即可。即使是有人横过马路,你只要简单的踩一下制动,就能完成处置情况,恢复到正常的行驶状态。然而,当你转弯或遇到路口时,可能就就不那么简单了。此时,打转向盘、制动、加油、观察等,需要许多动作叠加。在心理学中,此时的驾驶动作为复杂反应。而前者在直行的驾驶动作称为简单反应。一个知识型的人,对于掌握知识可能易如反掌。但对于掌握技能,尤其是复杂反应的驾驶技能,由于先天具有的协调能力等,可能就限制了你的驾驭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以弱示强”,能不难吗?

四、总结

综上所述,驾考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自己是否适合驾车。人总是有差异的。这里你行,那里不见得你也行。以弱示强,自然就很难。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